(《论语·子路篇》)是说当为政者自身端正,德高望重、身体力行,不用下命令,臣民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
正因为此,不但在大传统中,而且也在小传统中,儒学都占据统领地位。所以,白鹿原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白鹿原》打上了厚厚的底色,这既是自然环境的底色,更是人文环境的底色,还是精神家园的底色。
孔子强调的重点是仁,其它德目的没有得到太多显扬。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儒家文化成为白鹿原这块儿关中古老土地的最坚实、最深厚的文化基础。而牛兆濂是公认的最后一个关学大家,传统关学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这其中有名的学者有高陵的吕楠、长安的冯从吾、大荔的韩邦奇、三原的马理、泾阳的王徵、周至的李颙、户县的王心敬,华阴王宏撰等。他刚正不阿,在各方势力面前,不卑不亢,洁身自好,保持了君子本色。
贺以先生孝义诚恳,收为门下。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格建树。因为人有道德仁义,所以最为天下贵。
立命即肯定自己的命运。对于西方,我们既不盲从,也不漠视。圣人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学已经不再是学院里专家、教授、学者们的事业,儒学日益成为社会不同层面凝聚和向心,达致共识的一项事业,社会上各行各业正在不断出现诸多儒者。
联合国《世界文化报告2000》在谈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说:我们应当把文化多样性看作是:它在过去已经存在、现在呈现着更丰富的形式,在将来会成为汹涌的大河。官方长期对宗教持否定态度,对人类社会重要的宗教文化现象不能正确处理。
费孝通先生提出,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她将人类带到哪里去?并认为,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就是文化自觉。也就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予以认识,从而接受传统,承认传统为我们所自有、独有、固有,进而批判传统、超越传统,从而创新传统。三是主动吸取外来文化的成果,取精用宏,使民族文化更加壮大。当今世界的文化冲突、政治、种族等纠纷,已将人类的前途和命运陷入危机,而孔子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世界大同等等理念,是化解纠纷、缓和冲突的良方。
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将为世界多元文化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更上升到官方哲学的地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尊崇,到宋明理学更是经过许多大儒的持续努力,构建了庞大的思想体系。尽管对今天学界对儒教问题现在仍然有学术上的分歧和现实中的争论,但是我们如果广义地理解儒教它其实就是中国文化或文明的代名词,我们常常所说的儒教中国、儒教文化圈等就是相当于基督教文化或文明的含义。摘要:近代中华民族一直经历着主体性的失落。
关于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杜维明教授有这样论述: 现在大家谈的就是应该有一种文化的主体性,这种文化主体性与原来的所谓中国文化本位是有所不同的,文化的主体性不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而是一种自我意识,费孝通先生就特别强调文化自觉。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也就没有能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全盘同化。
中国的儒教即使不能与其他宗教简单地相提并论,但其中有宗教这层面或者有宗教的诸多因素应该是没有异议的。[②]《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张岱年全集》第七卷,64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如果要概括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首先应该是多元性或者文化的多样性。现代儒者只有以其道德人格成就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文化生命,才能通过承担儒家的事业来担当中国文化的事业,以个人的文化生命来成就民族的文化生命。当今在世界上有儒家式的基督徒,儒家式的佛教徒,儒家式的伊斯兰教徒,这充分说明儒学可以与不同的宗教交融而不必冲突。二是接受同化,放弃自己原有的,专以模仿外邦文化为事,其结果是丧失民族的独立性,将沦为强国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儒者的道德人格问题开始成为令人关注的根本性问题。五、强调自我修养和实践的重要,儒家认为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圣人就与天地变化的精神(德)感而通之。文化的多元存在在这里指的是:不同的国家、公民群体、国家和国际机构理解和组织文化多样性的道路。
血缘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一种社会关系。孔子把仁看成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要求统治者要爱民,否则社会就得不到安定。
20世纪以后,儒学尽管在中国本土遭遇了激进的批判,但是随着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儒教文化圈在不断地扩大,从东亚到东南亚,到欧洲、美洲,其影响已经是世界范围是的了。[⑤] 其次,要有文化主体意识。
[21]金惠敏:《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这一结构就是西学东渐以前中国思想观念层面的基本结构,其中儒学起着主体的地位。若世俗化的高低是衡量宗教先进与否的标准,中国就是世界宗教版图上的最大亮点。《易传》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集中地通过圣人体现出来。
他晚年自述其一生所历的六个阶段,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可视之为这一道德主体的建构过程。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2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0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礼记·中庸》)参者,叁也,人与天地的地位和价值是平等的。
《礼记·礼运》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世界各民族在原始社会时期都曾以血缘关系组成氏族组织,但是在欧洲,当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时,个人私产的独立性分解了氏族的血缘关系,国家代替了家族。
在宗教(信仰)层面,面对多元宗教,也是以儒为主,在历史上已经成功地整合了道教、佛教,形成的以儒为主,道佛辅翼的文化结构的基础上,继续整合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重构新的国民信仰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四、儒家大一统理论,更利于我国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利于我国二千多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一点大概是一般宗教做不到的。即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所应有的义务和权利。
[21] 孟子在人禽之辨的讨论中,将仁内化为一种心理感受,进而升华为道德的自觉意识,形成起心性之学。一方面不能从正面肯定宗教的意义和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各种宗教的正常发展。
他反复强调:建立自我,消极方面必须使我不为物欲名利所拖累、所束缚。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
从宗教的维度看,儒教在传统上就是一个大教,它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而不是今天人们心目中的单一或一神教,主要包括教育、教化和宗教层面,能够与其他文化和宗教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后来的儒者只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深化,每一个时代的儒者都是在继承这些基本因素的前提下在那个时代进行现代化,创造出适应他那个社会的儒学思想体系。